那个白鸽少年,是我的第一先生(GB/四爱)_蔡夏夏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蔡夏夏 (第1/3页)

    红叶的演讲一结束,会场掌声经久不息。

    主持人上台,笑着举起话筒:“感谢简鸿烨同学的精彩演讲。接下来我们进入提问环节,请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举手发言。”

    灯光稍微亮了一点,气氛从肃静的专注,转为一丝热烈的好奇。

    红叶微微鞠躬,眼神平静,双手垂在裙侧。

    坐在第一排中间的教育局局长举起了话筒,她的声音低沉稳重,带着惯有的官腔节奏:

    “简鸿烨同学,你的演讲里多次提到‘教育的公平’与‘科学的信仰’,这是非常有思想深度的观点。

    不过我想问——如果教育资源有限,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仍要优先投入那些更有‘潜力’、成绩更高的学生?

    你提到‘教育是让国家更有温度’,那在有限资源下,温度该给谁?”

    全场一静。这个问题一针见血,也充满现实的锋芒。

    红叶抬起头,目光沉稳:“局长,我觉得资源当然应该倾斜,但倾斜的方向不该只是‘成绩’,而是‘潜力’与‘环境’的结合。

    教育不是奖赏聪明人,而是拉一把被压着的人。

    有些人没能跑得快,是因为起跑线被挖了坑。”

    局长愣了一下,随后笑了笑,轻轻点头:“很有见地。”

    第二个举手的是十四中的校长,一个戴着金边眼镜的中年女人,语气温和却带着审视:

    “简鸿烨同学,我注意到你在演讲中用了大量历史材料,比如夜校、机床、化工实验,这种视角很少见。

    但我很好奇——你为什么会选择‘法医’作为志愿?

    这在普通高中学生中是个罕见的选择,你能谈谈这背后的想法吗?”

    红叶微微一笑:“因为法医是科学和正义的交汇点。我父亲是医生,我从小看他救人;但我也知道,很多人死后,真相被掩埋。

    法医的工作,是让沉默的人开口,让被忽视的生命得到尊重。

    这也是教育的延伸——让知识,服务于人。”

    台下一阵轻微的惊叹。十四中校长摘下眼镜,眼神里带着几分赞许。

    接着,一个穿着整齐校服、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的女生举起话筒,语气里带着些许傲气:

    “我想问简同学,你说‘科学不只是算式’,但科学本身讲究逻辑与精确。

    你的演讲情绪很打动人,但在理性和情感的平衡上,你怎么确保自己不会‘感性过度’?毕竟科学不是诗歌。”

    红叶侧头看他一眼,神情平和:“没错,科学不是诗歌。但没有感性的科学,也救不了人。科学让我们知道‘为什么’,感性让我们知道‘为了谁’。”

    那句话一出,会场再次响起掌声。连那位女生也露出一点尴尬又佩服的表情。

    主持人环视会场:“还有同学要提问吗?”

    第三排靠边的位置,季昀站了起来。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,开口前先朝主席台鞠了一下躬,声音不高,却很稳:

    “各位领导、老师好。我叫季昀,家在郊区,父亲在汽修店做补漆,母亲在家里务农。我想问三个具体问题,都是我自己遇到的困难。”

    他举起手里的小本子,一条一条读:

    “第一,奖助学金的问题。我们有学费减免,但路费、午餐、资料费没有覆盖。像我每天两趟公交,周末来市图书馆自习还要再加两趟,一个月下来压力很大。请问能不能试点‘出行 餐补’的小额补贴,按学期发放,覆盖到真正需要的学生?”

    会场一静,前排有人开始低声记录。

    “第二,实验室与竞赛训练的开放。郊区学校的理化生实验课时偏少,社团器材也不齐。能不能由市里牵头,把市重点学校的实验室、竞赛训练营在周末向周边学校的学生预约开放?像很多家境贫寒的孩子,想学又没条件的,可以坐车进城来跟着做实验、上训练课。”

    台上几位校长相互看了一眼,教育局工作人员开始翻资料。

    “第三,学习资源的可及性。我们复印资料多、网课依赖手机流量。能不能在市图书馆或社区学习中心,设一个‘学生自习专区’,提供打印/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