浮玉录_094 丧钟葬旧日 炭火映新途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094 丧钟葬旧日 炭火映新途 (第3/5页)

…”她张了张嘴,声音沙哑得厉害,像被砂纸磨过。

    吴道时没有回头,也没有应声。他只是极轻微地摇了一下头,动作小到几乎看不见。此刻,任何言语都是苍白的。安慰徒劳,倾诉无力,唯有这沉默的陪伴,是他们对父亲最后的告别,也是他们彼此之间唯一的支撑。

    时间在雨水中仿佛凝固了。天地间一片灰蒙,远处的西山轮廓模糊,近处的松柏在雨中低垂着头。整个世界似乎都在这场无尽的雨中一同哀悼。

    他的难过就像眼前这场下不完的雨,表面上沉默无声,只是冰冷地、持续地落下,浸透一切,无处可逃。外人只见他军统站长的冷峻与刚强,只见他cao持葬礼的井井有条,唯有她,此刻离得这样近,才能感受到那无声雨幕下,弥漫在他周身、几乎令人窒息的悲恸与孤寂。这难过,不似母亲那般可以嚎啕宣泄,而是深沉内敛,渗入骨髓,化为一片无边无际、永无止境的潮湿与阴冷,将他整个人从头到脚都笼罩其中,看不到放晴的尽头。

    雨水彻底打湿了他们的孝服,寒冷彻骨。但比雨水更冷的,是失去至亲后那弥漫在心底的无边孤寂,以及在这孤寂中,因仇恨和责任而悄然滋生的、更为冷硬的东西。

    他们的悲伤,是一场更为漫长、更为寂静、也更为绝望的雨殤。

    她仿佛能看见,他正独自站在他那片无边无际的雨幕中央,任由悲伤的雨水冲刷,却也将这雨水,一点点凝结成冰,铸成铠甲。

    良久,久到吴灼几乎以为哥哥会永远站成一座雨中的碑时,他终于极缓极缓地转过身来。雨水顺着他额前湿透的发丝滴落,他看向她,目光穿过雨帘,异常平静,平静得仿佛刚才那几乎凝滞的悲伤从未存在过。

    “走吧。”他开口,声音低沉,带着一丝被雨水浸泡过的沙哑,却异常清晰。

    他伸出手,稳稳地扶住了她的手臂,传递过来一股支撑的力量。

    吴灼点了点头,借着他的力道,迈动了几乎冻僵的双腿。

    兄妹二人共撑着一把黑伞,缓缓转身,离开了那座新坟。

    雨依旧在下,没有丝毫停歇的意思。它浸透了泥土,浸透了衣衫,也浸透了往后每一个没有父亲的日子。而这雨中的沉默,诉说着离别,也预示着,从此以后,风雨同舟的,只剩下他们彼此。

    ******

    葬礼的喧嚣终于散去,什锦花园十一号吴公馆重归沉寂,只余下雨水敲打屋檐的单调声响和空气中挥之不去的香烛余味。宾客的车马俱已离去,唯有宋元哲一家的座驾还静静停在门廊下。

    书房内,炉火驱散了些许寒意,但气氛依旧凝重得化不开。吴道时已换下湿透的孝服,穿着一件深色的长衫,双眼布满血丝,却强撑着精神。张佩如由吴灼和一位老嬷嬷搀扶着,坐在一张扶手椅里,面色惨白,眼神空洞,仿佛仍未从巨大的打击中回过神来。吴灼换上了一身素净的棉袍,默默立在母亲身侧,低垂着眼帘,脸色比身上的衣服还要白上几分。

    宋元哲与夫人坐在对面,副军长佟麟阁静立一旁。宋华卓、宋华铮两兄弟则恭敬地站在父母身后。宋华卓的目光不时担忧地望向吴灼,却碍于场合,无法上前。

    仆人奉上热茶,白瓷杯盏中的热气袅袅升起,却驱不散满室的悲凉。

    宋元哲轻轻放下茶杯,打破了沉默。他看向吴道时和张佩如,声音低沉而充满诚意,带着军人特有的直率与厚重:“道时世侄,佩如夫人,请节哀,万万保重身体。”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憔悴的吴灼,继续道,““今日玉帅仙逝,山河同悲。我宋元哲与玉帅虽曾各为其主,但玉帅的为人风骨,哲元素来敬重。如今府上遭此大难,我心甚痛。”

    他语气一转,切入正题,态度庄重而体贴:“今日留下,除表达哀思之外,还有一事需与世侄和夫人商议。原定于新年元日的订婚之喜,眼下府上孝期在身,人伦为大,礼不可废。我与内子的意思是,此事暂且延后,待玉帅丧期满后,再择佳期,不知世侄与夫人意下如何?”

    他特意强调“延后”而非其他,语气诚恳,毫无犹豫或试探之意,充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