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六章《這樣的愛不是愛,離開才是最深情的選擇》 (第3/4页)
開。 他帶走的不是慾望餘燼,而是一份未竟的掛念與無法出口的遺憾。那種遺憾不是因為不被愛,而是因為太懂她的脆弱,但自己卻無法替她療癒。 「要怪,就怪我吧,」他在心底輕聲說著,像是對她的靈魂傾訴,也像是對命運妥協,「讓我來替妳背負這一切。」 他明白她還在夢中,還在那場偽裝為愛的激情裡,尋求著填補心底缺口的幻覺。他無力改變她的過去,也無法強求她的未來。他能做的,只是退開一步,讓她在這段旅程中,不被自己的迷惘壓垮。 「也許有天,妳會懂得。」他微微一笑,苦澀而溫柔,「也許不會。但那重要嗎?」 他停下腳步,看著遠方剛泛白的天際,仿佛從黑夜中走出的旅人。光未至,影已遠。 「只要妳好好的,對我來說,那就是最好的安排。」 然後他轉身,將這段未竟的情緣鎖進心底最柔軟的地方,不驚動、不打擾,不再奢望什麼回報——只願她能在下一次醒來時,不再空虛,不再懷疑,能真正學會為自己選擇溫柔。 空曠的大殿裡,懸浮著光影交錯的記憶碎片,散落鋪開,像是記憶的地圖,也像一條條哲理的印記。 他拾起其中一片: 他曾經試著逆流而愛,像是在沙漠裡澆水給一株自己從未種下的植物。那植物渴望著他,努力朝他伸展枝葉,而他卻在灌溉的每一刻都感到荒蕪。水澆得越多,心裡的裂縫反而更乾。 他以為只要假裝久一點,虛構的感情終會變真。可那終究只是「借來的熱」,燒得一身罪惡感,也燙傷了對方。他不愛,卻接受愛,像是收下了一份明知無法回禮的厚禮──沉甸甸的,不捨卻也無法久留。 而那份虛偽,不管他藏得多深,都會滲進對方的直覺裡。愛是一面極靈敏的鏡子,映出他心裡的空洞,映出他說「我也喜歡你」時聲音裡的不確定。她們會知道的——不是因為他說了什麼,而是因為誠實與不誠實的愛,溫度本就不同。 他放手讓它飄走,又撿起了另一片: 他曾在愛裡做過影子,靜靜地投在別人的失落之後,等待光源轉向自己。 他以為,只要足夠溫柔、足夠久,就能從幻影成為實體——像鏡中的像終於穿越玻璃,活成對方真正回望的那一人。 可他終究明白,那些不屬於自己的位置,即便坐上去,也只是替代; 那份等待的盼望,終會化為三種結局: 有時是主角歸來,他安靜退場,成為連名字都不留的過場; 有時是對方終於清醒,在一場充滿歉意的崩潰裡結束彼此的錯誤; 最殘忍的,是彼此沉沒於無聲的將就裡,而他那敏銳的心,早已無法在虛構中安居。 他曾幻想過一次例外,一次奇蹟──她回過頭來,眼神裡不再映出他人,而是他自己。 但那一天從未來臨。 他學會了,不再向缺口傾注真心,不再在幽影裡尋找愛的回聲。 若起點就是錯位的,他寧可一開始就不進場。 他讓這片記憶碎片消散,將另一片葉子捧在手心: 兩個相愛的人,在最初總像燃燒的火把,熱烈、耀眼,彼此吸引。 可熱情終將退溫,取而代之的,是默契的鋪陳與節奏的磨合——而包容與遷就,看似相似,卻是走向不同命運的岔路。 真正穩固的關係,不只是靠著激情延續,而是在彼此生命的高低起伏中,學會同步成長。 在不一致中尋找節奏,在拉扯中學會互相砥礪,讓對方成為那面最真實的鏡子,照見自己還可以更好的模樣。 即使遇上困頓與倦怠,也願意在彼此乾涸的時候,用一點點溫柔和理解,彼此相濡以沫。 生活的節奏、靈魂的高度、品味的細節,甚至靜默時的理解與擁抱時的頻率——這些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契合,才是愛情真正的形狀。 但可惜的是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,因為愛從來不只是牽手的勇氣,更是日復一日,選擇不放手的智慧。 他曾將每一次錯過,都當作一次試煉與啟示——那些沒有走到最後的,不是浪費,而是線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